ico_gvoice

專訪選選研林唯哲、橘子集團品牌中心總監陳秉良:如何「設計」橘內人?橘子全新識別大剖析

在橘子滿25歲的這年,品牌中心邀請台日設計團隊「選選研」打造出全新輔助識別。這顆看似簡單的橘球,可以滾到任意角度展現品牌logo中的「g」,除了象徵橘子不受拘束的文化,也讓大家看見:走過四分之一世紀的橘子並未停滯,要繼續向前滾動。

橘人誌特邀本專案的核心人物—選選研設計總監暨創辦人林唯哲、品牌中心總監陳秉良(阿餅),分享他們打造新識別的策略、想法及心得,也意外看見兩人之間的羈絆與相惜。

▲由於疫情影響,人在日本的唯哲無法按計劃回台,成了一場因應時勢的「台日線上對談」

唯哲與橘子互動心得:在員工餐廳偷聽,感受到對工作的熱愛

編:這次選選研為設計做了許多功課,包括你親自進來工作一週、訪問多位首長。想請問唯哲對橘子的印象前後有什麼差別嗎?

唯哲:其實印象沒有差別。我們感受到橘子是一個很自由、直白一點就是不受控制的狀態,但又依舊有一些規範,說實在設計上我覺得難度很高。

編:在這邊工作的一星期中,有沒有比較深刻的體驗?

唯哲:我覺得非常感動。我一直很喜歡橘子,小時候從對《天堂》的印象開始,到兩年前認識阿餅,他帶我參觀了整個總部,以阿餅的角色,能如此詳述一個企業裡的品牌文化,我覺得這件事非常神奇。

第二個我很感動的是,橘子將人當作是公司的資產。在員工餐廳,我們偷偷地去聽他們吃飯的時候在聊什麼,感受到橘人們是熱愛他們的工作的;還有橘子給員工的福利,都在在證明了這個地方的特有文化,不是在建構一個企業,而是這個企業在建構一群人。

(編:聽起來像是你先愛上阿餅才愛上橘子的。)我人生中目前有三個很敬佩的人,阿餅是其中一個。

編:當初為何想找首長訪談、過程有什麼收穫?

唯哲:品牌中心提出要做「內部branding」,這件事情我從未在台灣聽過。通常大家都會覺得branding就是對外。而當對象是橘內人,我們非得要了解「橘內」是什麼樣的狀況。

品牌中心:合作像是果汁機,從日本團隊看見謹慎

編:想了解餅哥當初如何認識唯哲、進而一起合作的過程?

阿餅:2年前去東京,唯哲在「Nibunno」的策展,看到我們自嘆不如的熱情和能量。唯哲的能量特別強,有種感召力。交流之後,感到驚訝的是,可能因為在日本的經驗, 唯哲對企業本質了解很深。那時就想說,一定要找他來一起做點什麼,而且唯哲和選選研的文化和設計經驗很豐富,與許多世界知名品牌合作過。

日本有位坂本龍馬,我常說唯哲是「龍馬一般的男人」。在這個案子,比較像是他帶我們進入他覺得對的方式。溝通的橋梁很重要,中間的過程不是像自動販賣機一樣,投錢進去、飲料就掉出來,比較像是blender(果汁機)。

▲阿餅說,唯哲是像「龍馬一般的男人」

編:經過這次合作,餅哥覺得橘子有什麼成長?

阿餅:branding在市場發展之初,需求較多是向外溝通、對外行銷,不過相對成熟的日本,或一些歐洲精品,會一直不斷做自我定位、員工培訓。台灣剛好在這過程中,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

日本的專業分工架構很好,但往往我們與日本合作時,交流是單向的。而此次合作,唯哲已經幫我們轉譯過了,所以比較像是跟選選研交流,一起導出最適合的方式。

(編:這次經驗讓品牌中心學習到什麼?)我覺得都是潛移默化。這次讓我們看到比較多是在態度上面,唯哲的團隊是謹慎的。我們有時可能會因為太熟悉內部文化,反而忽視一些可能性。

設計師眼中的橘子:多變、大膽而自由,台日大不同

編:能不能請唯哲給我們一些形容詞,描述你看到的「橘子風格」是什麼樣的?

唯哲:「多變的」是腦中比較常出現的,當時有位首長講了一句非常酷的話:「橘子沒變的,就是一直在變。」還有「大膽的」,那個大膽是不受限、行為上不受拘束的。再者「自由的」,當走進總部的時候,我感受到自由這件事情。印象比較深刻應該是這幾個關鍵字吧。

▲唯哲形容橘子是「多變、大膽且自由的」

編:想請唯哲分享一下,你所看到台日企業風格的差別。

我覺得最大差別在靈機應變。日本大企業所有新的計劃、第一步是先訂定大量的規範,會在極度受限的情況下去做出創意。日本是一開始可能什麼都不對,但在橘子可能什麼都對。兩邊做法沒有好壞,能取得一個平衡點是最好,最大的差別在於思想的自由度。

此次一起執行專案的日本設計師(加藤亮介)就很難理解。因為他做過太多大型的案子、像是無印良品,過程中他常感到困惑。我希望合作的成果能帶出很單純的視覺與訊息,所以想借助他簡化造型的sense,但中間太多變的橘子讓他卡住了,我有個角色是在兩邊取得平衡。這就是台日行事風格有別的地方。

新識別圖形大剖析:保持單純,並且keep rolling

編:對唯哲剛剛所說的執行過程,也想請餅哥分享一下看法。

阿餅:唯哲是這次整個執行面的中心點,我們會請教他,例如在一些場合怎麼讓那顆球變嚴肅一點?看起來只是個圖形,卻要接受許多應用上的考驗。我們比較像一個工程團隊,去思考怎麼讓程式可以運作、怎麼讓它有擴充性。

現在有個說法叫「滾動式」,在完成專案目標的流程中,會不斷加入新資訊,整個過程是動態且彈性的。這其實就是一種互聯網式的思維,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新的專案形式,滾動式的預算、滾動式的執行。

橘子在90年代形成互聯網思維,有了線上遊戲,現在看似是四分之一世紀以前的事。但時間過站不停,對的事情可能下一秒就不見了,所以我們建構的是一個靈活的系統。還滿期待這個識別能為橘子的下個階段去做一個彈跳起頭的角色。

編:關於25周年的新識別圖形,想請問唯哲的識別策略是什麼?

唯哲:我認為做任何事的重點,都是先發現問題。訪談首長時,所發現的問題是橘人之間的關聯性減弱了,以及外部的人難以理解橘子文化。要用視覺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需讓視覺非常的單純,使用最具效果的大眾語言,所以才導出一個「滾動的橘球」。

只要橘人們能說出橘球在滾動的畫面,而滾動的橘球是橘人們組成的,在視覺上面這樣就夠了。滾動讓人心裡感受到是動態、前進,只要講得出來,就代表成功導入了這些訊息。然後從中帶出所有橘子要講的,這是我們的策略。

▲橘球象徵所有人的團結,以及擴充到全生態的服務

(編:這次的識別使用的規範很自由,跟我以前認知有落差。)這顆球是企業識別的輔助圖形,它的角色是帶起氣氛、吸引目光。以識別設計的常理來講,很少有企業敢讓自己的logo被壓到。但我們用一個幽默的方式:因為是一顆球,某些畫面你只看到一個角,有點玩鬧、自嘲的感覺,因為我們明確定義它並不是logo,而是「輔助圖形」。當沒有人敢這麼玩的時候,我覺得這是只有橘子可以挑戰的事情。





※橘人誌小檔案

關於選選研
品牌策略與視覺設計團隊,於日本與台灣皆有據點,集合國際設計資源,於台日兩地提供品牌策略與視覺設計服務。

關於林唯哲
以台日交流為職志的設計師 2014年東京藝術大學設計科視覺設計研究所畢業後、 於GK Design Group設計公司任職。2016年與友人於東京創立BXG、 並且創辦了NIBUNNO創意旅店。2012成立選選研,提供品牌策略、視覺設計等服務,也寫寫東京設計動態、展覽等消息。
推廣設計思考方法是最想做的事,因為知道自己的使命感是什麼。 希望自己能改變台灣環境的一些什麼,也期許能搭起台灣設計與國外交流的那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