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_gvoice

《全橘總動員》策略思考比技術更重要,鏡頭背後都是真功夫:人氣YouTuber阿滴、志祺真心話對談

▲台灣具代表性的人氣YouTuber志祺(左)、阿滴,以第一手經驗分享許多影音創作者該知道的實用建議。

你也夢想過當YouTuber嗎?在這個詞彙都還沒出現的2015年,「阿滴英文」就開始提供有趣的英語教學影片,原是上班族的阿滴辭職專心創作,至今累積260萬訂閱數,是全台灣第二大的頻道。「志祺77」主持人志祺原是設計行銷公司「簡訊設計」、公共議題粉專「圖文不符」的創辦人,2018年開設以談論新聞議題與社會現象為主軸的頻道,目前已經營出63萬訂閱數的傲人成績。 睽違多時的全橘總動員強勢回歸,立即邀請到二位當紅YouTuber阿滴與志祺來對談,分享人人都想了解的業界秘訣與箇中甘苦。

人人都可以是YouTuber?長期坐擁人氣的秘訣

阿滴:人人都可以是YouTuber嗎?這問題不同時間的回答會不一樣,像我剛開始的2015年只要有想法,真的都可以找出自己的受眾。現在就比較困難,優勢是技術門檻降低了,高中生用手機就能拍出滿厲害的影片,加上5年來的觀眾越來越多、觀看時間拉長。難的是各領域的標籤都已經被占據,想去挑戰就非常困難,考驗的越來越不是想法和拍攝技巧,而是內容的獨特性。  

志祺:創作者一直在進行的有3件事:吸收不同的知識、進行轉譯、再輸出,要持續做一個很受歡迎的YouTuber,最關鍵是前面這個結構有沒有準備好,才會有一個穩定進來的靈感來源。我會建議一些新手YouTuber不要辭掉自己的工作,在生活中接受新的刺激,像上班族會知道上班族的苦悶、生氣、煩躁,你才容易去轉譯出那些生命經驗,技術部分反而是非常次要的事。

阿滴突破百萬訂閱的關鍵,合作影片仍是大絕招嗎?

阿滴:我個人的歷程是提早做、佔到一個算是標籤的主題,相對容易一點。另一個突破百萬的關鍵因素是合作影片。在台灣目前來說仍是個讓訂閱快速成長的方式,透過建立好的受眾去溝通和介紹另一個新的頻道,擴展使用者的眼界、也讓他們在平台上待得更久。

志祺:我記得是2017年你開始做合作,能不能分享一下具體情形和成效? 阿滴:其中成效最好的是合作影片出來之後,一晚就讓我增加了1萬3千人的訂閱。(志祺:在台灣YouTube圈子若一個月能成長到3萬以上就是前95%頂尖,一天就達到1萬3是非常驚人。)那次是跟也在流量爆炸的時期的聖結石合作,玩一個交換的挑戰遊戲。但那時期大家對合作影片還感到很新鮮,現在已經不新奇了。

志祺:以前都是個體創作者,現在許多人原本定位就是一個團體,像是「欸你這週要幹嘛」、「見習網美小吳」,等於內建了合作影片。所以隨著時代推移,會看到不同內容形式的變化、跟什麼策略能夠湊效。在2020做合作影片要達到以前的成效是不可能的,要去嘗試新的方式。

談談業配這件事,業配一定比純廣告有效嗎?

志祺:談一下大家提到YouTuber就會聯想到的關鍵字:業配。阿滴會怎麼去選擇業配對象?

阿滴:第一和頻道的性質有關,像howhow本來的內容主軸就是業配,基本上他什麼都可以做。我們還是要找相對契合的,跟學習或是英文相關的服務。我們有個職場突擊系列,會去一家公司測試員工的英文能力,那系列就有幾支是對方來找我們合作。第二是有沒有融入現存的節目形式裡面,可以的話成案機會就很高。

志祺:阿滴剛剛講到一個概念還滿有趣,職場突擊本來是個到Google突擊的特別企劃,觀看率很高、就有其他公司來問。人資已經看過這部影片,形式是固定的,創作者就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去構思新腳本。 另外一種傳統形式在YouTube開始復甦,就是像日劇一樣的片頭品牌置入廣告。創作者要付出的成本很低,但每集10萬左右的觀看可帶給廣告主的價值很高,或許我們不用覺得找YouTuber就是要業配。

▲志祺的頻道對獲利模式的分配相當有條理,他提醒眾人單純廣告置入不一定比業配影片差。

從單打獨鬥到團隊合作

志祺:大部分YouTuber會有一種我全部自己做的心態。阿滴是怎麼從個人變成團隊的?

阿滴:是有高人指點,公司的老闆跟我說必須要把自己的時間解放出來。當下我聽到覺得「怎麼可能」,怎麼可能不自己去剪影片、寫企畫?後來找到人手幫忙,才發現真的有更多時間去發想創意相關的東西、或讓影響力更加提升的一些project。

志祺:我們從開始就是4、5人的團隊,這是一個比較穩健的做法。我們看到的那些爆紅的例子都是偏差值很遠的極端值,10萬人訂閱以上大約有1000人,1萬以上訂閱的有2萬左右,你怎麼覺得自己有機會成為爆紅的人?當時我覺得達到目標要花2年,知道自己個性不可能長期乖乖做影片,一定要靠團隊,用這樣的心態去說服自己。

YouTuber和藝人,一樣又不一樣

阿滴:我覺得YouTuber和藝人本質上做的事情差不多,都是在產出內容,去傳達一些價值,不管是資訊或娛樂。差別在YouTuber對自己的頻道比較有主控權,也可以決定什麼時候要放出內容。藝人的主控權比較不在他們自己身上。大多數YouTuber沒有想上電視,把所有的東西放在自己的頻道,用這個頻道去宣傳,也是影響力累積的地方。 所以主要是主導性和平台的差異。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藝人會慢慢想要在YouTuber上面做內容,許多藝人跟我說,他們完全不在意這個平台有沒有營利,只在意有一個自己的渠道可以去跟粉絲對話,這個心態會讓他們做內容時比較敢玩一些大的投資,因為知道會回歸自身。也是因為這個特性YouTube才可以變成一個這麼多元化的地方。

成名的光芒背後,有獲得也有失去

志祺:我很難想像260萬的關注,受到這麼多關注一定有獲得,但失去的東西能不能跟大家聊聊。

阿滴:失去了一些心理上的自由吧。我覺得做這行比較孤獨一點,心理壓力滿大,例如創意枯竭的時候。失去最大的是生活中私人的空間。 極端的例子,有次在捷運站外跟觀眾合照完,往工作室走時感覺有人在跟著我,回頭發現是剛剛那人,我快步甩開他、幾乎是小跑步上樓。我到現在還不知道他只是剛好和我同路線,還是真的想知道我住在哪,就是私空間會有些失序。

志祺:比起藝人,大家對YouTuber會有一種期待,期望你在影片中的樣子跟現實中一模一樣,包括我自己看其他人也是,可不管怎樣在鏡頭前就是角色的演出,日常生活被打擾時就要馬上進入那個狀態,例如沒有戴眼鏡時,合照還要戴上眼鏡(笑)。

酸民的眼光與公關危機處理

阿滴: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是去年七月的實習生事件,一個是今年四月紐約時報公開信。第一個算是勞資糾紛,實習生發了很長的黑特心得,在網路上引來許多猜測、加油添醋。我們跟實習生和解、釐清狀況後,再來看要怎麼面對大眾,一般是和解後就結束了。過程中需要很多公關處理的技巧,怎麼去正面面對問題?用什麼邏輯才能讓大家更清楚?後續做什麼改善? 紐時案的層次又更高一點,那時我們一股衝動要為台灣發聲,老實講當下沒有想太多,沒想到會引起這麼大的風浪。

志祺:當時譚德塞講一些話之後,有些朋友覺得我們必須回應他,我半夜接到消息就沒有睡覺,開始做募資頁面、開會。最終在紐約時報做了一個全版廣告,後續找十幾位國際創作者製作介紹台灣防疫成果的影片,促成共近1億次觀看數。好像是個勵志的故事,其實我們前面就被大家罵爆,所有人陷入很深的恐慌當中。

阿滴:真的是被罵爆,且在自己認知的能力範圍之外。但正因這些反對的聲音、去改變方向,最後成果才能引起重要人士的注意甚至轉發。這是很政治敏感的主題,由於我們傳達的訊息是Taiwan can help,後續十幾個創作者才願意發影片,他們每個都是百萬訂閱、甚至有千萬等級的。

YouTuber仍是夢幻職業?

志祺:YouTuber在2016、17年時被視為一個夢幻工作,阿滴現在還覺得是嗎?對想有心想投入創作經營的人有什麼樣的建議?

阿滴:依然是夢幻工作,因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關心的議題,可以影響很多人,這樣的影響可以帶給你收入,最後是很自由。當然自由跟自律是一體兩面的,不用說日更,每週至少一兩支影片,有沒有能耐可以自律去達到? 建議方面,現在我會覺得是比較難,最近看到訂閱成長比較快的創作者,都非常有特色和內容,才可以在YouTube戰國時代勝出。困難但不代表做不到,這個平台也一直還是把紅利給新興的創作者,只是你要確定你是那顆鑽石,你有a lot to share、a lot to say,YouTube仍是一個讓你最好發揮的舞台。

▲阿滴作為台灣元老級的YouTuber,勉勵大家只要有心仍能在這平台上追逐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