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_gvoice

《全橘總動員》掌握互動界限,懂得踩下煞車,學習保護自己:兩性專家 喬志先生&諮商心理師 譚慧蘭

人與人的互動過程,是一種藝術,有時就像跳舞,一進一退相互交換也要互相配合,交往中的感情也是。這次《全橘總動員》邀請兩性專家張兆志與蛹之生心理諮商所譚慧蘭所長,一起來談談在人際關係中,如何掌握互動界線。

親密關係無法複製也無法用同一套打天下

說起人與人互動的界線,張兆志提起剛抵達當日會場時,在電梯裡面就跟遊戲橘子的同仁互相禮讓,彼此都客氣地讓對方先出電梯。以此來比喻我們日常遇到其他人的時候,都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也能說是人跟人之間的禮貌。

不過,倘若這個情況轉換到親密關係,卻很少有人能掌握好之間的界線。

隨著時代演進,在異性、同性或跨性別的交往過程中,偶爾我們還是會冒出:「請問你在感情中是扮演男生或女生?」諸如此類的問題,但不論是扮演何種角色,時下多元議題大部分的問題,是來自多數人只看見自己,卻沒有照顧到他人的想法與感受。

2014年,一篇爆紅的感情勸世文在網路上爆紅,張兆志對於感情的建議總是一針見血,吸引許多網友私訊詢問,希望獲得一帖愛情良藥。有人嘲笑他是跳樑小丑,只因為一篇文章而爆紅,但我們能不能從多數網友的詢問,淬鍊出大部分人都想要知道的共鳴解答呢?

「愛情這件事每個人都需要,不會退燒,但不一定是必需品。」攤開九年的時間,張兆志替網友解答感情的疑難雜症也有一定的時間累積,在他自己經營的APP「喬志先生的愛情診斷室」,明確指出各項但書,其中包含「無法提供追求異性的教學」。

或許對很多人而言,正想從張兆志那獲取異性追求密技,但如果今天反問:「追求的異性對象不同,我們可能從同一套解答裡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嗎?」又或者要如何用同個手法經營關係、談一段感情。這樣的論述,就讓「無法提供追求異性教學」自動有了答案。

親身經歷故事分享,互動界線不如想像中簡單

感情中有追求,也有被追求,面對「拒絕追求」,得從「個性」、「環境」、「教育」三件事來討論。以今年目前為止社會聲量最大的議題 #Metoo 事件來看,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失去了界線。

蛹之生心理諮商所譚慧蘭所長現場分享了一則故事,以自身經歷說明心理學中,我們面對與他人的相處界線被超過而感到危險時,會有的「戰」、「逃」、「僵」、甚至因習慣性「討好」而難以拒絕等反應,在互動過程中,界線並不如想像中那樣簡單。

大家都知道得適度保持人際界線,若是純物理界線也許大家可以比較容易劃分,然而人際互動界線是抽象的。心理學學者曾提出一個理論「挫折攻擊假說」,當一個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受到阻礙、反抗,會被激發另種衝動而出現攻擊行為,有些人理智上知道界線範圍,但是當情緒也跟著失去控制後,理智上對於界線的認知也會開始動搖甚或突破,而產生越界行動。

別忘了手上的控制權,學著保護自己,
即便無法完全杜絕他人的惡意,也不要忘記對自己善良

開放現場提問時,同仁因應講者的故事脈絡提出,過去因為經驗不足難以拒絕的互動經驗,是不是能夠透過學習與成長,讓自己感覺不對勁時,去解決互動的困境或者拒絕?譚慧蘭所長表示,如果過去有些互動經驗是受傷的,我們可優先聚焦在那些經驗中如何影響我們之後的生活,比如對人的信任、與異性的互動模式等而有所成長。即便內在茁壯後我們能因為更尊重自己而讓拒絕較為容易,但很多突發的互動是無法靠經驗累積去預防,也無法用知識技能完全預測,因此若發生預測外的困境,無須責備自己,努力善待與尊重自己,也邀請橘子同仁們共同努力讓大環境變得更為尊重與友善。

社會上許多情況是人與人利用了彼此的善良,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面對這種情況,張兆志最後提醒,請大家一定一定要武裝起來,不要讓別人來踐踏我們的善良。而如何懂得設下界線、踩下煞車,也是在互動關係中重要的一環,只要發現相處的過程中有點勉強,請不要忘記手上的控制權,拋下包袱,踩下煞車,學著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