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出現的短短十多年間,小至徹底翻轉了私領域、人際互動的模式;大至公共事務層級,舉凡媒體傳播、政治行動、社會動員等等,皆迎向了劃時代的篇章。
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前仆後繼投入研究,發表了一篇又一篇的文化評論,試圖掀開在名為「社群」的幽微簾幕後,人們究竟是親密擁抱彼此、更有志一同了,或是益發仇視與撕裂。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曾刊出一系列關於數位世界的研究,當中列舉多項發現,包括:情緒在 Facebook 上具有感染力;人們容易在情緒不穩或誤解狀態下,於社群發文,最終卻後悔莫及;使用 Facebook 的頻率愈高,對生活的滿意度卻呈現反比推移;在社群上與朋友聯繫,會減少孤獨感,但在社群上與陌生人互動,卻會增強孤獨感。
知名波蘭裔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就對人們沉浸社群媒體、社群化現象提出警語。他認為,社群媒體易流於自我展示,無法進行真誠的對話;相反地,人們只會被鎖進「同溫層」中,阻礙建立更豐厚的人際關係。
Facebook 帝國崛起 獨領風騷十餘年
但悲觀看法並非一面倒。提出虛擬社群概念的學者 Hagel III & Armstrong 認為,在信賴、同理氣氛凝聚下的虛擬社群,具備高度自我增強的能力,這個動態循環來自於內容的吸引力、會員忠誠度、會員輪廓資料以及交易活動等,當會員數量達到一定臨界點時,恰恰提供了網路社群商業化的可能。
社群成為一門獨特的網路事業,2005 年是關鍵的分水嶺。YouTube、Twitter 相繼上線,花招百出、令人目不暇給的社群平台,為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歡愉與新鮮感。其中,又以 Facebook 的崛起最具代表性。
2003 年秋天,還是哈佛大學學生的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以哈佛校內電子報為資料圖庫,撰寫了一個照片評比程式「Facemash」,被視為Facebook的前身雛型。
2005 年,更名且不斷增添功能的 Facebook 正式對大眾開放,靠著親友圈效應、名人加持,以及「開心農場、寵物社區、餐廳城市」等社群小遊戲推波助瀾,短短數年間,在全球攻城掠地。2012 年,Facebook 首次公開募股(IPO),以每股 38 美元、集資 160 億美元在那斯達克上市。當時,一舉攀上美國歷史上 IPO 金額最高的科技公司。
如今,時序來到 2020 年,Facebook 每月有 25 億活躍用戶,全球高達 6 成的網路使用者是Facebook 註冊會員,用戶每天平均在 Facebook 耗上 58.5 分鐘,每分鐘產生 4 萬個「讚」。2019 年,Facebook 全年獲利 184.85 億美元,相當於台幣近 5,400 億元。
社群百花齊放 重新定義網路新世界
事實上,除了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以實名制串聯、國際性的社群平台外,社群的定義和類型充滿彈性。好比說,基於特定的愛好、由同好匯聚而成的「利基型社群」,像是由電玩玩家組成的巴哈姆特;以時尚美容話題為主的 FashionGuide。YouTube、Flickr 等影音分享社群;Tinder、Paktor 等交友社群;專屬特定族群、嚴格審視註冊標準的校園社群 Dcard;甚至是傳統的部落格、討論區等,也都屬於廣義的網路社群。
隨著虛擬社群發展,社群行銷、社群管理等專業應運而生,「小編」一職更在就業市場炙手可熱,成為企業爭搶的人才。
根據德國數據分析公司 Statista 統計,以月活躍用戶來看,全球前十大社群平台依序為:Facebook、YouTube、WhatsApp、Messenger、WeChat(微信)、Instagram、TikTok、QQ、Sina Weibo(微博)、QZone。其中,Facebook、WhatsApp、Messenger 和 Instagram 皆屬Facebook 旗下;而 WeChat、QQ、QZone 則為騰訊所有,看似無邊無際的社群網路,被大企業壟斷的情形不言可喻。
但,虛擬的社群網路平台如何左右真實世界?
美國總統大選或許是最強而有力的觀察指標之一。十月中,距離大選投票日不到一個月,兩黨交鋒白熱化。《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刊出一則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的貪腐醜聞,質疑其子杭特(Hunter Biden)利用拜登昔日的副總統身分,向烏克蘭政府施壓,從中謀取鉅額不法利益。
處於劣勢的川普陣營見獵心喜。但第一時間,社群媒體龍頭 Facebook、Twitter 卻判定為假新聞,以「資料來源有疑慮、等候事實查核」為由,限制傳播該報導。Facebook 調降相關發文、關鍵字的觸及率;Twitter 更是全面禁止用戶張貼報導內容,並封鎖《紐約郵報》帳號,要求刪除該報導才能重新使用。
當多數人接收新聞、追蹤議題的管道來自社群平台,亦即,除了傳統的新聞機構守門之外,還得再加上社群演算法又一層的篩選,社群媒體最終定義了什麼是真?什麼是假?透過使用者一次又一次的分享與轉譯,賦予事件全然不同的樣貌。
社群網站是否不當介入美國大選,已爭辯多年。2016 年大選爆出的「劍橋分析」事件,殷鑑不遠。由於當時 Facebook 默許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這類第三方 App 收集用戶個資,川普團隊被抨擊以此預測選民心理,涉嫌干預大選結果,連帶 Facebook 也深陷個資外洩風暴中。
社群的影響力遠不止選舉。2019 年出版的《極端政治的誕生》一書指出,當人們愈來愈不需要當面交流,沉迷在社群網站同溫層之間「取暖」,兩極化壁壘分明的結果,最終透過民主制度反映在整個國家政策與對外關係上。
舉例來說,被戲稱為「推特治國」的川普,即在有意或無意間,轉發上百個未經驗證的帳戶內容,間接助長了陰謀論與極端主義內容。
若將 Facebook 誕生視為社群元年,至今 15 年過去了,人們依然在社群化的大道上緊挨著向前,相愛相殺,退無可退。
|橘人誌 vol.98 活動:Throwback Ages|
Gamania ⾃ 1995 年開始跨足網路、媒體、文化的不同時代變化,每個時期我們皆遇見新挑戰,也在每個同仁的陪伴下創造出當時的奇點,不但闖關成功,還總是一起打造新的可能。你心中與橘子一起走過的奇點是什麼呢?歡迎投稿你記憶中與橘子最難忘的畫面,並分享當時的挑戰與突破,你的故事就有機會被刊登於下一期的橘人誌哦! 投稿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