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_gvoice

《全橘總動員》鍾孟舜:「漫畫產業是一場文化的戰爭」

今年六月在故宮盛大展開的「 千年一問:鄭問大展」,展出了已故的漫畫界一代大師鄭問生前留下的漫畫手稿,還原其光輝無比的創作歷程。身為第一位進入台北故宮的漫畫家,鄭問的崇高地位是亮點也是爭議,而長期耕耘遊戲產業的 橘子,與「圖像」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於是這次全橘總動員請到鄭問大展的策展人鍾孟舜——同時也是鄭問的弟子之一,來和全橘人談談台灣漫畫的環境與鄭問的創作之路。

遊戲與漫畫如雙生 黑暗中尋找微光

「雖然我對遊戲是外行的,但遊戲和漫畫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鍾孟舜解釋,「就是這兩樣東西的價值,一直以來都不受台灣傳統社會重視。」演講一開始便拋出了一個有些悲觀的結論,然而這卻是所有遊戲及漫畫從業人員不得不面對的窘況。台灣對圖像文化的忽視,是鄭問大展爭議的來源,關於這一點,鍾孟舜認為從台灣漫畫博覽會中便能略知一二。「全世界沒有一個漫博會像台灣這樣清一色都是日本的東西。你們有發現嗎?拯救地球的基本上是日本人,超人是美國人,武俠英雄都是香港人,而小朋友的偶像則是中國人。」全場莞爾一笑,卻也讓人開始反思,為何台灣始終缺乏具代表性的圖像英雄。

台灣應借鏡日韓政府 提升圖像文化競爭力

關於圖像文化不受重視的現象,鍾孟舜認為事關國家的重視程度。回憶早前去韓國交流的經歷,從政府成立的漫畫振興院、遊戲振興院、動畫振興院中皆可看出韓國對圖像資產的重視。此外,韓國政府提攜漫畫家也很有一套,除了提供工作室給通過審查的漫畫家使用,更時常舉辦國際交流活動,「韓國政府把全世界的漫畫出版社都請來韓國,讓漫畫家直接和他們面對面推銷自己的東西。簡單來說,韓國漫畫家是不用出國的,因為國家會為他們把全世界都請過來。」

作為漫畫第一大國,日本亦有許多提供漫畫家使用的設施,「手塚治虫(著有《原子小金剛》、《怪醫黑傑克》等作品)當時從鄉下來到東京,和一些漫畫家合租了一個破破爛爛的房子,那個地方就叫『常盤莊』。後來日本人就把這個名字保留下來,變成培養漫畫家基地的名稱。」與韓國的金援不一樣,日本政府通過舊屋翻新,用低廉的價格租給到東京打拼的青年漫畫家,解決他們居住的問題。說到這裡,鍾孟舜語重心長,「誇張一點來說,這是一場文化的戰爭——真實、並且血淋淋。」過去各個產業習慣孤軍奮戰,「現在已經提升到國家的層次,但台灣還沒有人把它當成戰爭。」

鍾孟舜認為,在文化認知普遍低落的情況下,台灣的漫畫產業也將面臨更多的困境,「不只是漫畫家外流的問題,還有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台灣是沒有漫畫家平台的。」紙本數位化的時代,線上平台常是決勝負的關鍵,「台灣較具知名度的網路漫畫平台Comico 和 Webtoon 其實都來自韓國,所以台灣人就算持續在畫,這些圖像的擁有權都是外國。這是未來一個更大的隱憂,然而目前卻還沒有人意識到。」

讓漫畫首次進故宮:「鄭問是開天闢地的藝術家」

綜觀台灣漫畫產業的難為,讓將漫畫帶進故宮這件事更是難上加難——但鍾孟舜做到了。由文化部主辦的「 千年一問:鄭問大展」未展先轟動,不僅引起國內外新舊讀者的高度關注,甚至還請到五月天為展覽製作主題曲。對鍾孟舜來說,鄭問的作品從來不只是漫畫,「我認為鄭問是在藝術史上被嚴重低估的創作者,因為他是一個漫畫家,很少人會用藝術的角度去欣賞;但你不能否認,他確實是一個開天闢地的畫家。」談起鄭老師,鍾孟舜話中是有藏不住的驕傲,「一般人畫寫實畫不是看照片就是看模 特兒,可是鄭問在寫實中藏著天馬行空的繪風很明顯不是。更何況 34 年前沒有電腦和網路,資訊取得困難,但他卻能憑空畫出多角度的構圖。」鄭問是如何辦到的?鍾孟舜笑著說:「這就是鄭老師令人驚艷的地方。」回顧鄭問的創作光譜,鍾孟舜細數家珍,「鄭問早期的畫風類似港漫,比較寫實、複雜且精密,後來他把素描加進來,就跟港漫產生區別。」精緻細密的筆觸,讓鄭問的畫風更加飽和、厚實,「此後,他又開先例將毛筆結合寫實畫風——這也是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部分。之後他又進一步融合了『抽象』的元素,把寫實跟抽象的風格推到極致。」例如在「指甲大小」的篇幅中呈現的繪畫細節,皆是鄭問寫實畫工的實驗與昇華。

不只繪畫,鄭問在設計的領域上也有推展,「鄭問很喜歡把物像轉化成別的意象,例如將削鉛筆屑畫入漫畫中成為武功的招式;除此之外,他也是第一個把青銅器鑲嵌到盔甲上的人。」比起手執畫筆,鄭問的創作過程更側重在「思考」與「觀察」,「他很喜歡藏東西在圖裡。畫圖對他來說是小事,所以他從來不得意;不過一旦成功的『藏』了什麼東西進去,他就超得意的。」就像作品《始皇》中,秦始皇的宮殿裡沒有朝臣宦官,只有一條河跟一座山,鍾孟舜解釋:「以前的『河山』有代表全中國的意思,但這些不講沒有人知道,他自己開心就好(笑)」正是因為接近「赤子之心」的創作精神,讓鄭問將漫畫帶到世界各地,更使他被日本《朝日新聞》尊稱為漫畫界二十年內無人能出其右的「天才、鬼才、異才」。一代大師的故事,跨越了兩個世紀,時至今日仍然影響著數以萬計的讀者,陶醉在其深邃美麗的豪情中——念念不忘,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