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橘籽實習生Jodie專欄 _ 實踐申論題 #1】
奮不顧身前,似乎還有不可告人的動力激勵自己
在Nike廣告裡,我們總不陌生的經典口號:運動員不停地奔跑、不停地挑戰極限,帶著滿足的笑容與希望的眼神,揮汗如雨的畫面瞬間轉為一幅黑底白字──「Just Do It」理直氣壯地覆蓋全屏,充斥一股豪邁氣勢。
▲Nike最為人之的Slogan。圖片來源:點我
看完內心都有股莫名熱忱,磅礴地傳達:做就對了!
從1988年發起的標語,因其廣為人知與傳達強烈個人特質獲選為二十世紀最成功的品牌口號之一,也帶領Nike成為當前運動用品、潮流時尚的最佳指標。不僅運用在運動廣告裡,舉凡激勵人心的演講到日常生活用語都可見其存在。2015年新春開工第一天臺北市長柯文哲便喊出:「新的一年就是Just Do It!」儼然是種生活精神。
「去做就對了」無論是中文或英文,這裡頭隱約散發出不顧一切、不要想太多,執意先做的
態度。整體廣告形象展現一種不需進行太多的思考、直接向著自己的夢想出發!熱血、青春的意象,所有困難彷彿迎刃而解?
不。我並不這麼認為。
口號其實具有能量才喊得出來,這個能量是深思熟慮過的全盤決策,在經歷內在與外在的分析後正式推動自己,進而Just Do It。
口號之前的力量
登山前的基本配備:登山鞋、保暖衣物、登山杖、依登山性質或許還得使用到睡袋、睡墊、護膝、冰斧等。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總是需要準備「基本配備」,才能驅使下一步的行動。正值二十幾歲的我們青春正盛,瀟灑地無懼行事,像是口號一般的氣勢。
但,什麼讓你可以「去做就對了」?
重新Just Do It一下
我總體會到簡單扼要的標語背後喊出強大的勇敢。
不曉得大家對「最大靜摩擦力」還有沒有印象?當外在推力大於最大靜摩擦力時,你所要移動的物品就會被推動。
心裏所企盼的目標、對夢想的追求,那些自身意念如同外在推力,而社會期望限制、家庭盼望規範、自我恐懼等削弱你前往實踐的動力就是最大靜摩擦力,換句話說,當你內心的正向能量高於以上種種壓力束縛仍奮不顧身的去追求夢想,勇往直前所渴望最真切的目標,這才是我所認為在「做就對了」前的初衷與精神。
用「衝動」來行動的「勇敢實踐家」
就某些層面來說,或許也可稱之分析過後的「衝動」。
不同於未經思考過所付出的行動,我將其解讀為完成各種沙盤推演、清楚思維各種可能,仍願意往想要的那條路上前進。在分析時勢現實層面、了解各種利弊卻不放棄原先理念的人,多少都帶著一股衝動勇敢地實踐自己最渴望的抱負。
草間彌生的Just Do It
2016年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唯一入選的藝術家「草間彌生」在2015年亞洲巡迴展時曾駐點於台灣,包含台北、台中、高雄等地,當時在台灣掀起一股「圓點炫風」,但你可能不知道草間彌生便是活生生「勇敢的衝動實踐家」。
▲草間彌生。圖片來源:點我
在精神疾病折騰下,繪畫創作成為草間彌生的精神良藥,藉由畫畫舒緩自己的痛苦,然而父母卻不接受她成為藝術家,母親甚至會撕碎她的作品。
「我想要繼續畫畫,即使我死了。」
草間老師對畫畫的渴望來自於她認為畫畫能夠治療自己心靈上的折磨。「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也因繪畫成為她唯一解藥,因此在家庭反對下,她仍然出走紐約,堅持自己對藝術創作的夢想。在孤寂中經歷許多困苦與艱難後終究熬出一片天,作品逐漸被重視與欣賞,在藝術圈裡蒸蒸日上,至今已87的草間彌生仍然不停創作,永不捨棄、絕不停歇,好似夢想總沒有結束的一天。
「做就對了」,沒那麼簡單
「如果一個人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都做他想要做的事情,那便叫成功。」2016諾貝爾文學獎得主Bob Dylan曾這麼說。在成功之前,Bob Dylan的意思是做他想執行的事情,但在做想執行的事情前,我會說需要的是「先沙盤推演、再勇敢行事。」
對我而言,真正去執行一件事試著衡量現實情況與自身熱忱、做好各種準備後,接著再借催化劑「勇敢的衝動」去「Just Do It」實踐自己渴求的目標, 更加踏實地走上那條通往夢想的路。事實是,你的理想和目標並沒有你想像中遙遠,也不是如此困難,終究在人生的道路上雖然走得顛簸崎嶇,但至少轟轟烈烈地為夢想活一次,勇敢地面對不勇敢,好像才無愧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