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_gvoice

長征南極 vs. 創業之路 看見冒險的驅動力

參加刻苦南極長征之旅的大二小女生,創辦全台灣第一座東南亞移工學校的企管系畢業生,辭掉優渥公務員工作、投入環保的工作者,他們有不同經歷,卻也同樣選擇異於一般人的道路。

究竟是什麼樣的想法,在驅動著他們前進呢?

橘子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阿餅:勇於冒險就是最大的資產

綽號「阿餅」的橘子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陳秉良,從自己的成長歷程、講到規劃南極長征的初衷,鼓勵年輕人面對充滿競爭的未來,更要有「Nothing to Lose」的態度。

從小是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小孩,「少年阿餅」在幼稚園課堂上,憑一股沒來由的勇氣,舉手上台劃了一隻想像中的獅子,當時獲得的掌聲,讓他決定握著這支畫筆不放。直到現在,雖然冠上很多看起來厲害的title,他心底仍是一個單純熱愛畫畫的小孩,就想看這輩子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左:大夢青年林語萱,右:橘子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阿餅。

喪志的年代更應該去冒險

2018年,橘子關懷基金會在成立10週年,啟動了「新人猿計劃」,強調每個人第一步的小冒險,都有可能改變人生。

阿餅說,現在電視中都是令人沮喪的新聞,是一個非常喪志的年代。年輕一代要跟世界各國的人競爭,才能創造自己的未來。所以,為什麼不去冒險呢?

阿餅提到南極長征隊的「極地教練」陳彥博,在基金會10年前「征服北極」計劃時,還只是後面的小跟班。對未來很迷茫的他,後來穩定朝自己的志向發展,現在作為超馬選手的成就有目共睹。

10年前抵達北極的大夢青年,10年後是帶領大家征服南極的教練,從陳彥博身上,可看見整個冒險號召的脈絡與傳承。

團隊合作才能共創歷史

這支跨年齡層的團隊,原本計劃越野滑雪長征660公里,遵循最早抵達南極點的冒險家Roald Amundsen的路線,對其表達致敬之意。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在連日暴風雪、盤點補給後,決定改攻高原段的捷徑,低氧高耗能的條件比預期更加嚴峻,但在不懈與堅持之下,台灣首支南極越野長征隊,終於成功抵達了南極點!

「冒險精神是一種態度,它存在於人類每個大計劃裡,也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細節中!」阿餅以此作結,看似冠冕堂皇的一段話,因為實踐而有了重量。

大夢青年林語萱:我很累很想休息,但沒有想過放棄

「我只是個普通的大二學生。」一身輕便T恤的林語萱說。但她所描述的南極長征經歷,卻一點也不普通。人們往往關注是否到達終點,但林語萱想分享的則是「到達終點之前」的3件事:

面對冒險的第1件事:準備

這場要簽生死狀的冒險,長達一兩年的準備規模超越自己想像,林語萱認為,既然心理壓力超越可預估的程度,在生理方面更要準備充足。

她做了重量訓練、高山訓練、跑了人生第一次半馬,但做最多、感受最深刻的訓練則是「拖輪胎」。

去南極的前2個月,他們風雨無阻地在橘子公司外面拖輪胎。林語萱還記得路邊的阿姨看到這群瘋子,露出不可思議的眼神。身體雖累,最難熬的仍是看著昇儒和宥勝哥近在眼前,卻永遠追不上的感受。


面對冒險的第2件事:堅持

朋友都吩咐她在南極多看一些特別的風景,林語萱卻苦笑說,拿一張A4紙貼在眼前,就是他們在最常看到的風景。

林語萱描述,在風雪中聽不見隊友說話,眼前一片白、感覺人生絕望。生理上的不適,加上自己速度最慢的心理壓力,只有堅定的信念拉著她往前。奇妙的是,她人生第一次完全沒有放棄的念頭。

「我覺得很累、我很想休息,可是我沒有想要放棄。走一步算一步,我就是要到達一直以來都想到達的那個終點,那就是南極點。」


面對冒險的第3件事:克服  

一般想像中最大的困難會是寒冷,林語萱遇到最嚴重的問題卻是「上廁所」。冰天雪地中如廁對她這女生而言尤其麻煩,只能選擇少喝水去配合團隊,卻在高膽固醇飲食之下造成了嚴重的水腫。

當時隊長跟她說:「你這個狀況是紅色警戒。」因為接下來可能就是肺水腫、腦水腫以及死亡。她只能不斷喝水、演練快速穿脫的技巧,為了自己也為了整個團隊,全力克服這個障礙。

面對冒險,只要做到準備、堅持、與克服,也許就能像林語萱一樣穿越冰原,到達心中一直眺望著的「南極點」。

▲林語萱回憶出發南極之前艱辛的訓練歷程

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幸好沒有放棄、跑去找更符合社會期待的工作

▲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

「我的冒險是一種創業的冒險。」有著純樸笑容的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說。創業已4年的他,認為自己當年做了3件滿正確的事:

1件事:寫一封信給10年後的自己

陳凱翔在大學畢業時,寫了一封信給35歲的自己,投遞到中華郵政的「未來郵局」。

信中描述他35歲時理想的生活,希望有機會能不斷去旅行看世界;希望跟自己敬佩的人一起共事;希望累積一些故事可以分享。神奇的是,此後當他在做選擇,都會浮現自己在信中所描述的畫面,如今也逐漸達成。


第2件事:持續找機會創造自己的工作

大學時期在圖書館讀到一本講NGO無國界醫生的書,啟發了他的冒險。但是企管系畢業的他沒有相關背景,投履歷到NGO頻頻碰壁。

陳凱翔十分慶幸自己沒有馬上放棄,去找更「企管系」的工作,而是留給自己半年時間,最後找到一個位於印度班加羅爾的NGO實習。

一面累積經驗,他也同時思考,什麼議題對自己來說真正有意義、有連結?4年前的開齋節,陳凱翔在穆斯林聚集的台北車站,聽到許多印尼移工的故事,如他們來台灣的原因、未來的夢想等,從格格不入到聊得熱絡,也找到屬於他的答案。

陳凱翔秀出一張投影片,滿滿的負面和歧視用語,都是台灣媒體針對外勞所下的新聞標題。而他所認識的移工,卻是真心把他當作朋友,跟他分享自己的生活。想要帶來改變的心情,促使他成立了非營利組織One-Forty,一座前所未有、專屬東南亞移工的學校。

東南亞移工在台灣多半做勞力性工作,多年工作存了些錢,回國仍可能面臨失業。One-Forty的目標就是幫助他們在假日時學習有興趣的技能。


第3件事:找到喜歡的工作並堅持下去

投影片上有教室裡的大合照,以及曾在One-Forty接受培訓,而今回到家鄉的移工,有人開雜貨店、開餐廳,也有人組樂團當起歌手,這些面孔都掛著笑容。

今天的One-Forty已成長為一個團隊,也成為一個責任,陳凱翔期許自己無論十年二十年都要繼續做下去。

最後他分享了一段話:「試著跟你不同年齡層的人成為朋友;去跟與你母語不同語言的人廝混;認識一些跟你社經地位背景不同的人。這就是你認識世界的秘訣,這就是讓你成長的方法。」

▲左: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右:海湧工作室創辦人陳人平

海湧工作室創辦人陳人平:人生最危險的不是未知,而是一切都被安排好

「海湧就是海浪的台語,我們希望每個接觸到的人都像海浪一樣,把好的觀念分享出去。」陳人平解釋工作室名稱的緣由,他的說話語調也像沙灘上的浪,平和但執著,一波一波拍打著聽眾的耳朵。

許多人一生追求穩定高薪工作,但陳人平退伍後很快就達成了,從事科學研究的公務員,薪水高福利佳,這樣過了4年,陳人平感覺自己好像已經在養老。

「如果有本書寫著你這輩子所有將發生的事情,你敢打開看嗎?」他覺得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未知,而是一切都安排好,於是決意辭職。

至於父母同意嗎?陳人平認真建議年輕人,重要的是自己想清楚,先做了再說,事後再去討論、說服父母。

從海龜志工到海湧工作室

身穿藍色的海龜圖案T恤出席,陳人平的環保行動生涯也從海龜志工開始。救海龜回來「住院」,吃藥、健康檢查、養到健康就野放。陳人平展示他從一隻不到7歲海龜肚子裡清出垃圾的照片,保麗龍和塑膠袋擺了滿滿一個塑膠盆。

還有更多台灣各地海灘滿布垃圾的影像,從新北、苗栗到澎湖……,陳人平語氣沉重的說,就算治好了海龜野放,都不知道是放生還是放死?海湧工作室也是因此誕生。

關注海洋環境的海湧工作室,工作主要分4個層面:環境清理、教育、源頭減量、政策遊說。他們淨溪、淨灘,甚至划獨木舟、浮潛下去淨海,也四處推行環保教育。

陳人平拿出一包2015年在基隆淨灘撿到的蝦味先,令人震驚的是,這是一包民國73年製造的蝦味先!

調查後發現,30多歲的蝦味先來自海灘左近的「合法垃圾場」。一個完全合法的垃圾,仍會破壞海邊的生態,可見關鍵是訂定法規、從源頭減量。

充滿希望的環保工作者

陳人平強調,提升民眾素養才能落實政策,最重要是從自己做起,他引用《灌籃高手》的名臺詞說:「只要大家願意,只要大家相信,都可以朝這個方向前進。但現在放棄,比賽就輸了。」

回顧自己的歷程,陳人平開玩笑說,原本單純希望環境改善,不知道會害自己這麼辛苦,反正如果混不下去,就考回去當公務員吧!他勉勵年輕人,不要害怕面對困難和選擇,就像現在自然環境很糟,他仍相信會越來越好。